在意大利都灵,从公元16世纪起就有一件镇市之宝保存在约翰大教堂里,世代承受着基督教信徒的顶礼膜拜,被誉为基督教的圣物,这就是举世闻名的“耶稣裹尸布”。
裹尸布长4.35米,宽1.09米,上面有一个遭鞭笞和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的血迹影像。它真的是耶稣受难的遗物吗?
据《圣经新约》上记载,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,门徒逃的逃、散的散,尸首无人收殓。一个叫约瑟的人把他的尸体取下来,用细麻布裹好,放在石头凿成的坟墓里。不久,耶稣死而复活,从墓穴逃开,留下那块裹尸布。对于这块细麻布的下落,经文没有再作交待。
13世纪初,有个叫克劳里的编年史家写了一本书,其中记载他本人于1203年在君士坦丁堡看见过一块据说是耶稣的裹尸布的长形亚麻布。
到了14世纪中叶,在法国一个属于领主夏尔尼的城市利莱的教堂里,基督徒们发现在祭坛上放着一块淡黄色的亚麻布,上面印有一个能够辨认出来的耶稣像。至于这块裹尸布怎么会从中东来到了欧洲,其原因只能被推测是当时各种掠夺战争的频繁。15世纪,这块裹尸布传到了萨伏伊公爵路易斯手中。
1532年,存放裹尸布的教堂发生了一次火灾,装着裹尸布的盒子上镶的银被烧熔滴在裹尸布上,裹尸布遭到了一些损毁。人们用水扑灭了火,可也使裹尸布上留下了明显的污迹。后来,路易斯又把这块裹尸布带到了意大利,放在都灵的约翰大教堂中。从那时起至今,一直安放在这座大教堂的圣坛上。
耶稣裹尸布长4.35米,宽1.09米,上面有一个遭鞭笞和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的血迹影像。影像高1.8米,长发垂肩,双手交叉放置于腹部,在头部、手部、肋部与脚部有清晰的红色血渍状色块,正与《圣经》上所记载的耶稣受难时的状态相同。
几百年来,神学家、历史学家、科学家围绕着它的真伪众说纷纭,争论不休。迫于各方面的压力,以及人性的好奇,1986年9月29日,在意大利都灵召开了一次由教皇科学院院长主持的专题技术讨论会,出席会议的有都灵大主教的代表、教皇科学院以及来自法国、瑞士、英国等国科学家共22人。
会议达成协议,同意剪取邮票大小的样品,由世界先进的超高灵敏度的加速器质谱计(AMS)进行测定。
1998年4月21日,不列颠博物馆的考古权威和大主教一起来到都灵大教堂,把传说中耶稣当年埋葬时的裹尸布剪下长7厘米、宽1厘米的布条,分成三小块,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,分别寄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、英国牛津大学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AMS测年实验室检测。实验表明,三家实验室达到了的一致性,各种结果的差异在120年以内。
裹尸布在公元1260年到1380年之间制成的可能性为95%,而有100%的肯定性表明决不会早于公元1200年。1998年10月13日,都灵大主教巴莱斯特雷罗在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正式宣布,这件几个世纪以来被基督徒奉为圣品的耶稣裹尸布,并非耶稣埋葬时所用,而是中世纪织出的一件赝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