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意大利杜林主教座堂(又名施洗约翰大教堂)的萨伏伊王室皇家礼拜堂内,有一件世界闻名的展品:据说曾裹住耶稣尸身的“都灵裹尸布”。
尽管有着这么响亮的名号,但它的名气却一直不大,直到1898年的5月28日,当裹尸布在都灵大教堂展出时,意大利摄影师塞贡多·皮亚(Secondo Pia)所拍摄的一张照片,才引发了大众对这块布的热情。
因为从皮亚拍的照片里,众人看到了之前光看布看不出来的一个特征:一张男人的脸。长的超级像宗教画里的耶稣。
这个消息一出,瞬间惊动武林也是很合理的。这块长约4.4公尺,宽约1.1公尺的亚麻裹尸布自此引发了超多人的兴趣。
皮亚相片的真假,成了第一波讨论的核心。这个争议在1931年摄影师朱塞佩·恩瑞(Giuseppe Enrie)拍出和皮亚类似的相片后结束。
有人研究裹尸布的历史渊源(本来在中东的裹尸布是怎么跑到法国的呢?)、有人研究裹尸布的年代(是公元一世纪的物品,还是14、15世纪的物品?),有人研究裹尸布的材质与织法(是当时使用的样式吗?)
1964年,牛津字典收录了“裹尸布学”(Sindonology)一词,足见都灵裹尸布的相关研究之多。1973年,为了保护与研究裹尸布的都灵委员会(Turin Commission)成立,对织物进行了初步的研究。
1976年,物理学家约翰·杰克森(John P. Jackson)、热力学家艾瑞克·将普(Eric Jumper)和摄影师威廉·莫顿(William Mottern)以航天科学的图像分析技术分析裹尸布。
他们在隔年成立了“都灵研究项目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个组织迄今还在进行相关的研究,并且定时发表研究成果。
1980年代以后,由于各方面技术的突破,对裹尸布的研究也越发兴盛蓬勃。里面我最喜欢的是(法)医学鉴定的部分——法医病理学家罗伯特·巴克林(Robert Bucklin)认为影像是个受过十字架酷刑的真人,曾被高矮不同的两人从前后用带铁钩的鞭子抽打。
验尸官佛德里克·朱基比(Frederick Zugibe)说都灵裹尸布的身体各部位完全符合解剖学骨骼比例与原理。
2001年,法医学家皮耶尔·白马·博隆(Pier Baima Bollone)则说,他发现裹尸布上的血迹里有大量的胆红素,而这是受酷刑的人才会有的状况。
然而,显微分析学家麦克隆(Walter C. McCrone)在1979年的研究则说,就他分析了5000根纤维和样本后,他没在裹尸布上发现真正的血迹,只发现了硃砂、红赭土、蛋彩等中世纪画家爱用的颜料。
“颜料说”随即遭到反扑。反对者指出,如果是颜料的话,那么作画者应会先勾勒线条再上色,亦即布料上会出现涂抹层次,但都灵裹尸布并不存在这种痕迹。之后也出现了在裹尸布上找到全血的报导。
到底是血迹还是颜料?科学家在今日仍莫衷一是,各有看法。裹尸布的真假,也因此到现在都还是一团迷雾。
三不五时便会看到新研究推翻前一个研究的说法,裹尸布因此也恒久地处在一个薛丁格的真假状态,就连罗马天主教会也不敢随意断定它的真假。
裹尸布的真假,会有盖棺论定的一日吗?可以确定的是,无论这块布是线世纪的织品,它带给人们的,都已大大地超越了单纯一块布的价值。